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手機選單
:::

[優莉隨筆]有關係,是家暴啊

    [優莉隨筆]有關係,是家暴啊

             前一陣子追了幾部劇集,發覺韓劇真是重口味,有外星人、見到鬼、還有神經病…(再演下去還有題材嗎??)。有一部韓劇「沒關係,是愛情啊!」特別引起我的注意,除了趙寅成歐巴很帥之外,他演活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彩演技著實令人激賞,而且難得有部戲可以將家暴受虐兒的心路歷程,描繪得鞭辟入裡,讓我犧牲睡眠也要全力去追。        

             這部戲是在描繪精神科女醫師跟男神作家之間的療癒系愛情故事,背景設定在精神科醫院,將觀眾目光引入醫院一窺精神疾病的堂奧。男神作家一開始公子哥兒式的神氣活現向女主角挑釁頗惹人嫌,但隨著劇情推演,才發現那只是某種人格面具的表象。男主角幼年長期受暴,少年時期家庭發生重大變故,讓他怯懦的人格整體轉變,變得陽光也很努力成長為很優秀的青年作家,可是他脆弱的內在小孩(註1)並沒有受到接納與呵護,於是這個內在小孩形成他的幻覺,形成轉化內在壓力的機制,因此罹患了精神分裂症(註2)。女主角即使知道男主角罹患精神疾病中最棘手的精神分裂症,不顧家人反對,仍不離不棄陪伴著男主角,運用自己的專業從旁協助(註3)的過程非常感人而催淚,讓人感嘆愛情之偉大。     

            有一個橋段,男主角的媽媽在回憶過往受暴的經驗,談及遭到第二任丈夫追打,躲避到傳統的戶外廁所,後來兒子也不堪被繼父虐打而逃跑,躲到同一個廁所才發現媽媽在糞坑裡,他神色僵硬,卻也只能硬著頭皮往下跳。母子倆待施虐的繼父遠去,一同到附近溪流清洗骯髒的身體,兒子可能為了不讓媽媽擔心,竟然笑著對媽媽潑水嬉鬧,逗媽媽玩了起來。男主角的媽媽說了一句很經典的話:「那時如此悲慘的情境,母子倆應該是相擁而泣,而不是笑著玩水;如果當時那樣做了,也許母子倆不會弄得一個無法睡乾淨的臥室,一個只能睡在廁所。」,點出了家庭暴力帶來受傷的情緒,其實不容否認,是需要宣洩,也需要療癒的。  

            對孩子的影響有多深遠呢?最信任的人,卻毫不留情帶來最深的傷害;外在的傷口會痊癒,但面對「最信任的人為什麼會傷害自己」這個疑惑以及愛跟痛苦間的矛盾連結,所造成內心的傷口,遠非一個孩子的能力可以去理解並釋懷,而這對於孩子日後人格發展及親密關係將有極大影響。男主角有愛他的媽媽,長大後還擁有信任與愛人的能力,所幸沒有形成暴力循環 (註4) 延續下去;但繼父施虐帶來的傷害與恐懼,對他的內在形成重大陰影,也引發頻頻惡夢以及在廁所才能安心入睡的強迫症(註 5),影響生活品質甚鉅。

            以前在「精神醫學」課堂上,教授講到「飛越杜鵑窩」(註6)這部電影時反思道:「生活在壓力如此大的當代社會,也許那些精神疾病患者的表現才是正常的,表現如常的我們才是不正常的。」精神疾病是某種本能上維護住本體生存的機制,從中得出的省思是:情緒應該是讓它順流流動,而不是防堵壓抑入潛意識。當情緒醞釀匯為洪流,而當事人還不自知,就會潰堤而出,以精神疾病的形式出現,影響當事人及周遭親友的生活;終於迫使當事人不得不停下腳步,正視並擁抱自己的內在小孩,舔舐當時未獲撫慰的傷口。因為痛苦的感覺雖然會隨著時間從意識中淡去,但沒有經過品嚐的悲傷,卻會是埋藏在潛意識化膿的創傷。 

          男主角療癒精神分裂的過程,從覺察幻覺存在的病識感,到試著找出幻覺與現實間的矛盾點,進而接納內在小孩,成功整合幻覺,劇情描繪得非常精彩。很訝異韓劇的實力可以將家暴與精神醫學的細節考究,在通俗劇情中發揮得淋漓盡致。希望哪天也能看到台灣的戲劇作品,有對於家庭暴力的關懷與介紹,讓更多觀眾了解家暴的深遠影響,進而減少家暴的發生情形。 

    註1:內在小孩: 內在小孩(inner child)的定義是個人幼小時期的創傷記憶。內在小孩通常是用情緒與思想溝通,他受傷的因素主要是因為需求沒有被滿足,如愛、安全、信任、尊重的需求沒被滿足。 

    註2:精神分裂症: 即「思覺失調症」(英語:Schizophrenia,台灣於2014年前譯為精神分裂症)是一種嚴重精神疾病,症狀為思考方式及情緒反應出現崩潰。常見病徵包括幻覺、妄想及胡言亂語,嚴重者會有自毀及傷人的傾向,並出現社會或職業功能退化。患者通常於青壯年顯現初期病徵,其中約1.5%的患者終身為此病所苦。…描寫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翰•福布斯•納什(John Forbes Nash Jr.)治療思覺失調症的電影《美麗心靈》(A Beautiful Mind,另譯成《美麗境界》)在向普通民眾普及思覺失調症知識方面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2014年5月1日,台灣精神醫學會和中華民國康復之友聯盟宣布將Schizophrenia更名為思覺失調症。同年6月24日,中華民國政府之衛生福利部宣布將「思覺失調症」正式更名為思覺失調症,並發函各地衛生局,要求督導所轄醫療院所於8月21日前完成病歷系統、診斷書病名更新。--摘自維基百科(wikipedia) 

    註3:精神醫學倫理守則禁止精神科醫師與病人有醫療以外的關係。精神科醫師與病人之權力落差很大,病人對於精神科醫師之情愫複雜,很多互動關係接會影響到治療效果。若使得醫病關係太複雜,則感情因素影響病人及精神科醫師對於彼此之期待,精神科醫師難以中立專業的形象與技能來協助病人,而且病人對於精神科醫師之情愫也可能是其症狀或感情移轉之結果,不是自主之決定,因此精神醫學倫理守則禁止精神科醫師與病人有醫療以外的關係。--摘自台大醫學院網頁http://www.sharehope.com.tw/ntusm/message_detail.asp?msgid=74 

    註4:暴力循環理論,也稱為世代傳遞暴力理論。暴力循環理論堅信,家庭暴力行為是從家庭內學習的行為,然後代代傳遞。其主張小孩成為家暴案件的受害者,或在家中長期觀察父母親的暴力行為,長大後對待自己的小孩或配偶,也會使用相同的暴力手段,處理家庭問題。--摘自林世當所撰論文「家庭暴力行為之特徵與防治作為之探討」。 

     註5:強迫症: (英語: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縮寫:OCD)即強迫性神經症,是一種神經官能症,為焦慮症的一種。患者總是被入侵式的思維所困擾,在生活中反覆出現強迫觀念及行為,使到患者感到不安、恐慌或者擔憂等等,從而進行某種重複行為,致使舒緩其此種壓迫感受。患者的自知力完好,對於症狀了解,然而無法擺脫強迫行為。--摘自維基百科(wikipedia)  

    註6: 「飛越杜鵑窩」: (英語: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1974年上映的一部美國電影,劇本改編自一部同名文學小說,曾獲1975年第4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導演和最佳改編劇本五項至尊大獎。據導演所講,這部電影其實是從他由布拉格之春之後的鐵幕捷克逃到美國的個人經歷而改編的。這次經歷,使他明白到任何的夢想的實現機會可能不高,但若連這個機會都放棄的話,這個夢想可實現的機會就只有零。而這種精神,也非常切合美國人一向提倡的美國精神。--摘自維基百科(wikipedia)

    :::
    ▲開啟 ▼關閉